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太极拳理论 >>
太极拳理论 >> 详情
|
创立陈式太极拳理论体系
|
|
来源:张茂珍 发布日期:2012-04-12 21:18:01 字号大小: T| T| T 点击次数:3302次
|
|
|
陈王廷归隐乡里后,在家传武术和多年研究民间武术的基础上,博采众家之精髓,结合戚继光《拳经》中的拳式与理论,创立了以内功为主体的太极拳,其中包括太极拳五路、炮捶一路、长拳一路(又名陈式通背拳108式),双人推手及刀、枪、剑、锏、沾八杆等,以及创立了太极拳理论,如拳术与《易经》相结合,拳术与中医经络相结合,拳术与导引、吐纳相结合,太极拳拳式名序,双人推手较技运动等。
一、拳术与《易经》相结合
陈王廷创立的陈式太极拳具有阴阳相变、虚实兼备、开合相系、刚柔相济,男女老幼皆宜的特点。拳术总结了《易经》中“太极中分一气旋”的阴阳夔变之理,并结合《易经》中“河图”“洛书”的生成变化之道,寓太极之理于其中,由无极而生太极,由无相而生有相,由静而生动,聚阴而生阳。拳套中的每一个拳式都需在阴阳转换、阴阳渗透、虚赢消息中旋转运动,其中每个动作都是以弧形、曲线和画圆为基础,体内劲路则按奇数和偶数的阴阳之数寓于心腹之内,使身体内部气息和外形气势开之其大无外、何之其小无内,形体则按螺旋缠丝为法则,构成了外练筋骨强身健体、内练气劲益寿延年的内功拳术。
二、拳术与导引、吐纳相结合
“导引”和“吐纳”在我国源远流长,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《老子》《孟子》《庄子》等著作中已有论述。西汉初淮南子刘安创编了一套“六禽戏”,东汉末年由著名医学家华佗改为“五禽戏”,二者都是后世气功和内功的先导,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。
导引,又称“道引”,它是通过肢体运动达到形神协调的健身方法,属于古代练气功夫中的范畴。“导气令和,引体令柔”是导引术的基础,也是陈式太极拳中“以形导气”的要义所在。
吐纳,吐即出也,纳即入也,是指人体之气的出入而言。鉴于《庄子刻意篇》“吹响呼吸,吐故纳新,熊经鸟伸,为寿而已。此道引之士,养形之人,彭祖寿考之所好也。”这是练气的一种方法,要求以呼吸而练之,促使腹内浑浊之气随呼而出,清新的太和元气由鼻而入,由吐故纳新之意。
陈式太极拳融入了“导引术”和“吐纳术”,把拳术与气功有机的结合起来。陈王廷把武术中有形可寻的手、眼、身法、步的协调运作,同无形可见的体内契机运动糅合在一起,使意功、气功、劲功三者密切的融为一体,促进拳术运动柔过气、刚落点,从而达到“以意导形”“以形导气”“以气导体”“以意导气”“气遍全身”“形神兼备”的练功过程和内外双修的目的。为此,武术界称太极拳为内功拳。
三、拳术与经络学说相结合
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及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,是中医“脏象学”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经络是静脉和络脉的总称,在内联络脏腑,在外联络、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。
静脉分正经和奇经。正经有十二条,及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,合称“十二经”,是气血运动的主要通道;奇经有八条,及督脉、任脉、带脉、冲脉、阴跤、阳跤、阴维、阳维,合称“奇经八脉”,有统领、联络和调节的作用。经脉之经有路径之意,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,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,有一定的循行路径。
经络是经脉的分支,有别络、浮络和孙络之分,别络较大,是主要的络脉。十二经脉与督脉、任脉各有一支别络,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“十五别络”。络脉之络,有网络的意思,它纵横交错,网络全身,分布循行于人体较浅的部位。
陈式太极拳术根据“静脉学说”理论,以结合人体经络为原则,以拳术与导引、吐纳两术为表里,以肢体缠绕为运动基础,驱使拳势中的运作采用走弧画圈的圆圈运动为纲领,利用“以意导气,以气运身,气遍全身,气宜鼓荡”等运动程序,以内气潜转由丹田而运聚,肾气滚动由腰隙出入而传递。通过以腰劲为主要动力的旋转缠绕运动分布于周身,通任督(任脉和督脉),过带冲(带脉和冲脉),内入骨缝循经走脉,外达肌肤缠绕运行,上行为悬腕转膀,下行为悬踝转腿,气机随旋转贯穿于梢节,稍加停息,复归于丹田之中。利用人体有形的运动来导引体内之气的无形运转,为“以形导气”的训练方法;反之,利用体内无形之气的潜转运动来催动肢体有形的缠绕运动,为“以气导体”的训练方法。功积日久,气息充盈,以意为主体,以丹田气的运聚为基础,循经络、充骨节而气遍周身。这样能舒经活络,壮骨洗髓,调整阴阳,养育五脏,如润筋骨,灵活关节而强身延寿,从而达到肌肉要松、皮毛要攻、节节贯穿、虚灵在中,此即结合经络学的要义所在。
本文转载于张茂珍编著的《陈式太极拳精义》
第一章 创立陈式太极拳理论体系
|